请先登录以管理你的Prompts

about huangyihe's path

huangyihe

问:老黄,您好。我心中一直有个疑问,就是去年第一次刷到你的视频,感觉你肯定是个懂编程的高手,但是关注久了发现,你好像不是做编程出身的,但是为什么给人感觉这么强,是英文阅读能力吗?我想知道您具体哪些能力,让你变得这么强啊。还有就是视频都非常精彩,每天都在刷!

答:我确实不是编程出身。我的编程能力非常初级。 我在传播营销行业干了十几年,培养了三个能力:

  • 信息搜集和快速学习。这行会接触不同行业的客户,经常需要竞标某个完全不了解的行业的客户。所以,为了生存下来,信息搜集、快速学习是必备的。
  • 策略能力。我在即将要离职的这家公司担任策略一职。所谓策略,我总结下来就是:界定问题,找到解法。所以只要不是超出我智商范围的问题,我都能分析处理。
  • 叙事能力。干这行,需要有非常强的内容能力、忽悠能力,需要对文字和情绪非常敏感。这些是我天生就有的,正好在这十几年里强化了、实战了。

我曾经短暂参与过两个创业项目。虽然项目都失败了,但是我学到一个新技能:打造产品的能力。可能正是因为我不是专业出身,所以我不会被那些东西束缚。

举个例子,我没UI经验,那就去Dribble等网站大量看、天天看,学人家的、抄人家的;我不会用专业的软件,那就用Keynote画UI。反正只有一个原则:不择手段地前进。

当然,这些只是外在的能力。我觉得我最强的是内核,是正在逐渐完善、完整的人格。这是十几年不断【向内求】的结果。这个内核加上那些外部能力,就是两个飞轮。转起来之后,想要的一切都会随之而来,不需要费心。JUST DO IT。

问:有一个事情非常好奇,老黄说之前学过langchain,想知道你为啥要学这个呀,是有什么想法能用到这个吗?

答:没记错的话,在前年五一,我启动了一个小项目。我作为产品经理、UI,另外雇了两个兼职分别负责前端和后端。

当时还是GPT-4时期,大家用ChatGPT有很多困难。而且当时的模型也就对话,远没有今天那么多的能力。所以我的想法是:接OpenAI的API,用他们的模型,我自己开发产品。注册更容易,还有更多功能,比如搜索、知识库等等。

第一期开发完成了“套壳”。可以使用邮箱、手机号注册。后端有一套用户管理系统。整个项目放在AWS上。

第二期开发添加了RAG。开始用Pinecone作为向量数据库,但费用真的太高了。于是转用pgvector,在AWS上搭建。

第三期开发添加了搜索,接Tavily(又好像是Google?记不清了)。

第四期开发添加了几个小工具,包括总结、写稿等等。

那几个月我真就是零基础开始,边学边指挥。在第二期开发过程中,我把RAG相关的原理和技术学了一遍,看了好多YouTube教程。第四期开发,其实就是Agent,我就是在那个阶段自学的Agent相关知识。当时LangChain还挺流行,所以也学了一遍。为了画UI,自学了Figma,然后找了好多别人的设计稿,各种缝合。

站在今天来看,我那个小项目如果继续迭代下去,其实就是LobeChat。不过我在去年元旦把它彻底关掉了。因为我判断了一下,要做得比较理想,需要我全职,还需要找一个技术合伙人,以及更多资金投入。这些条件都不符合,所以果断放弃。

还好放弃,不然现在肯定打不过市面上这么多同类型的项目。

虽然项目没走下去,但是我在实战中把AI基础学了个大概。再加上我本来在产品、行业、投资等方面的积累,所以我自认为在AI上的认知完全不输大多数从业者。把学到的东西以视频方式输出就很顺理成章了。

我在前年年底开始做YouTube频道,顺便在国内平台发一发。后来就一路做到现在了。

问:为什么不加微信、不建群?

答:第一,那种方式对我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太大。为了弥补,我肯定要收上万的门票费,比如搞个“AI私董会”。但是,一旦价格过万,肯定会有很多人的需求变得无限高,恨不得手把手、随叫随到,总觉得亏。交付一定跟不上。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被骂“割韭菜”,一地鸡毛。所以这种模式不可持续,那就不能做。

第二,AI发展初期,一定是“筛选”而非“教育”。别人顶多指个方向,更多要靠自己。假如连亲手Google一下都不愿意、不会,或者没这个意识,那真的学不会,别想了。所以不加微信、不建群是一种“筛选”。

我不提供情绪价值。我坚持用一种智识诚实(Intellectual Honesty)对待别人。这也是一种“筛选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