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ey Takeaway
- 讨厌自媒体:国内自媒体为流量/商单不择手段(如吹“神作”/“炸裂”),作者拒多数合作保持独立;过去任天堂UP主经验类似今日AI自媒体。
- 双角色定位:介于Influencer(讲AI Why/How,门槛高筛选受众)和Builder(开发产品如知识库/工具,一手实践),互补:经验分享、多收入、敏感度、产品启动、结识人脉。
- AI解放能力:AI从职业抽离能力(如写代码),干掉水货岗位;跳出框架捕捉机会,角色如技能可转职,AI时代生存之道美好希望。
我特别讨厌别人管我叫自媒体。因为在国内,“自媒体”这三个字太臭了。而且自媒体也不是什么好生意。
为了流量,自媒体什么话都说得出。
我几年前曾经在B站做主机游戏UP主。如果你是任天堂粉丝、Switch玩家,那你肯定听过PlayNintendo或者Weatherman的ID。我可以很自信、很自豪地说,我对任天堂游戏和理念在国内的传播是有突出贡献的。
在当时我就发现,很多游戏区的UP主为了吸引小白玩家,动不动就把新游戏称之为“神作”。这跟今天那些AI自媒体动不动就“炸裂”是不是很像?
为了接商单,自媒体什么产品都敢吹。
说实话,这两年,来找我的商单有很多,但最后我就只接了两家。为什么?其它那些单子,要么是厂商口碑不行——我作为用户都觉得很恶心,还怎么可能合作;要么就是产品不行——我自己都瞧不上、不想用,还怎么推荐?
但是,你要是吃自媒体这碗饭的话,这些你都得咽下去。最终的结果只有两个:要么被骂死,要么把自己恶心得不想干了。
我认为,我既不是纯自媒体,也不是纯开发者,而是介于Influencer和Builder之间的角色。
我有影响力。但是这个影响力不是来自于我对流量的追逐,而是来自于我对技术、产品以及趋势的理解。
我之前经常说的一句话是:我是国内少数几个能把关于AI的Why和How讲明白的博主。很多人喷我,觉得我太狂了。
其实你去看嘛,绝大部分人讲的都是What,也就是发生了什么——这个是最简单的。因为他们能力有限,所以讲到后面发现没话讲了,不就只能尬吹什么“神器”、“炸裂”?
能讲明白Why和How的一定是少数。这个是有很高门槛的。它需要有很强的逻辑能力和内容敏感度。
另外,要听懂也有很高门槛。所以,这个内容方向天然就帮我做了筛选。你要是听不懂或者Get不到价值,那一定是因为我不希望你成为我的受众——咱们各走各的。
在Influencer之外,我还是个Builder。在这方面,我其实开始得更早。
这个是我的第一款产品,2023年五一假期启动的。我用Figma画了UI,然后交给两个兼职的开发小哥去实现。
这款产品最初就是纯套壳,目的是让更多人能用上GPT模型。后来添加了知识库功能,包含个人知识库和团队知识库。再后来还添加了工具库功能,里边包含联网搜索等等小工具。
所以我后来分享的Agent和RAG的东西,不是到处看来的,是我实践出来的,是我真刀真枪干出来的。那些东西,如果你亲手搭建过、亲手写过,收获完全不一样,分享出来的东西也完全不一样。
对我来说,Influencer和Builder这两个角色,就像两个引擎一样:
一方面,Builder身份源源不断为我提供一手的经验。我根本不愁没东西分享。除了每周公开发表的视频,我每天还在社群内分享。去年我在星球里写了10万字。而且,因为有产品,我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。不用追流量,而是可以大胆做筛选;不用舔客户,保持观点和人格的独立性。
另一方面,Influencer身份让我对市场、对舆论保持高敏感度。影响力可以帮助我自己的产品冷启动。影响力还是一张特别好用的名片,让我可以结识很多人,只要我想。
这种居中的状态避开了单一角色、单一身份的短板。而能够做到这一切,是因为有了AI。
我自己的亲身感受是,AI其实并不是把人干掉了,而是把能力从职业中抽出来,从而干掉了某些职业。
没有AI的时候,能力和职业是高度绑定的。比如,写代码就跟软件开发的职业高度绑定。现在AI把这部分能力抽出来,交给所有人。所以,开发者群体中,那些没啥脑子、只会写代码的水货就慌了。
所以,如果你能不被职业绑定,而是通过AI这个管道去获取各个职业的能力,那么你就能跳出那些条条框框,相机而动,去捕捉机会。
我坚信,这个就是今天的生存之道。
自媒体也好,开发者也好,这些角色都没法定义我。它们只不过是一个能力、一组技能罢了。也许过段时间,我又会多了什么新的能力。就像RPG游戏一样,我可以随便转职,去学习我需要的职业技能。
这就是AI时代的美好和希望。
OK,以上就是本期内容。想了解AI,想成为超级个体,想找到志同道合的人,就来我们newtype社群。那咱们下期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