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ey Takeaway
- 避免AI批量内容:用AI工作流生成二手拼凑内容是博傻死路,缺乏真人信任,无法转化;早期捷径,现泛滥无效。
- 生态重构:AI内容泛滥后,信号价值放大;观众追人性证明/垂直社区,平台强制水印/奖励深度;创作者分层(底层操作员 vs 顶层整合者)。
- 出路策略:专注人类特质(一手信息、经历、审美、社群),放大独特价值成稀缺节点;社群分享思考实践。
我不建议大家用AI来批量生产内容,然后发布到社交媒体账号上。这种做号、做内容的方式,最终只会让你变成一个Content Farmer,生产一堆垃圾内容,白白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。
现在市面上大量“一键生成、批量生产、快速起号”的内容。
比如用n8n搭建一个AI工作流,输入一个文章链接,AI会分析内容,然后自动生成一篇小红书文案;或者输入一个视频链接,AI会拆解内容,然后仿造这个视频生成一个全新的脚本。甚至,有些工作流还更进一步,连多平台自动发布都可以搞定。
很多人被这个吸引,觉得这是一条捷径。但你有没有想过,这条捷径有可能是一条死路。
这种做法的本质,是在博傻——赌市场上有足够多的傻子愿意来看你的内容,并且之后还愿意掏钱、被你转化。
你用AI工作流生成的内容,咋一看挺唬人的。一旦看多了就会发现,这些内容全都是在对二手信息的转述和拼凑。并且观众会发现,这些内容、这个账号的背后,没有真人,没有真情实感,自然无法建立任何深度的信任。那没有信任,还怎么做商业上的转化?
这个问题不是现阶段的AI技术能解决的。无论你的AI工作流搭建得多复杂、多精巧,都还是在做“信息搬运”,而非“价值创造”。
在早期,确实有人靠这种搞法快速起号。这是因为人家做得早,AI生成的内容还比较少,观众还没反应过来。但是到了今天,你不会觉得只有包括你在内的少数人在琢磨这个吧?
动作快的,早就下手了。再加上今天Agent能力已经足够强大,AI生成的内容肯定会泛滥。也许已经泛滥了。
接下来的一两年,观众的阈值、耐受度一定会快速提升。平台也一定会有行动。一方面,平台会限制这类内容的泛滥,保护生态;另一方面,平台会把这种能力抓在手里,自己来生产,并且有序投放。
所以,最终这一定会变成一个“傻子不够用”的博傻游戏——只有傻子能忍受这种垃圾内容。而且市面上的傻子会越来越少,所有人都在抢。
那么,AI时代,做内容、做IP的出路在哪里?
我们正站在AI内容泛滥的起点。我们将看到大量AI生成的“罐头知识”和“合成观点”。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现象会出现。
这个时候,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忍住,不要去当那个“劣币”。把眼光稍微放长一点:过了泛滥期之后,重构期肯定会到来。
当噪音淹没一切时,“信号”的价值就会被无限放大。
生态系统中的所有角色,包括观众、平台和创作者,都将被迫进化,去寻找和创造稀缺的“信号”。
观众的行为会发生根本性转变,从“搜寻信息”转向“追随可信的人”。
“Proof of Human”成为刚需。观众会下意识地寻找内容当中的“人性证明”。比如,个人经历的细节、非主流的观点、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视频、带有情感的真实互动。
将会有相当多的观众离开大众媒体,退守到更小、更垂直的社区去获取信息。
大家愿意为“真实性”和“可靠性”付费,无论是通过订阅、咨询还是购买产品。
平台也会变。
算法的排序逻辑会发生根本变化。那些AI生成内容的水印和标记将成为强制性标准。并且,平台可能会调整激励机制,不再仅仅奖励“浏览量”和“点赞”,而是奖励那些能引发深度讨论、带来长期价值、让用户“花时间思考”的内容。
当观众和平台都发生变化之后,创作者也会变化。他们会被划分为两个阵营。
一个阵营是AI操作员,他们占大多数,处于底层。
这些人的工作是使用AI进行信息的搬运、转述和洗稿。他们会陷入无休止的“算法内卷”和“成本竞赛”。在不断卷的过程中,个人价值趋向于零,这是相当痛苦的。
另一个阵营是价值整合者,他们数量少,处于顶层。
这些人把AI作为终极杠杆,放大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。他们会去创造大模型都还不知道的“一手信息”,会分享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、专业经验;他们有自己的审美和品味,并且创建了社群,去组织、连接、激发那些有共同价值观的人。
所以,未来的内容生态,就像是一个被AI洪水冲刷过的世界:
一边是由AI生成的大量通用型内容。
另一边是由少数创作者打造的“价值孤岛”。
如果你提供不了AI之上的独特价值,你就会被淹没。
如果你能专注发展那些AI无法替代的人类特质,你就可以成为AI时代最稀缺、最宝贵的节点。
这个是我给大家的建议,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。我的思考和实践过程,都在社群内持续分享。今天讲的这些,算是对过去一段时间零散观点的总结。
OK,以上就是本期内容。想了解AI,想成为超级个体,想找到志同道合的人,就来我们newtype社群。那咱们下期见!